您好!欢迎访问东莞市富锐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网站!定制热线:189-4475-0970

4新闻资讯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资讯  -> 公司动态

如何减少压铸散热片生产时产生变形?

文章出处: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:东莞市富锐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5-08-09
  ​压铸散热片因结构多为薄壁、多筋条( fins ),在生产过程中易因金属流动不均、冷却应力、模具设计不合理等原因产生变形(如翘曲、弯曲、扭曲),直接影响装配精度和散热效率。以下从模具设计、工艺参数、材料选择、后处理等方面,详细介绍减少变形的关键措施:
压铸散热片
一、优化模具设计,从源头控制应力
模具是决定压铸件形状和应力分布的核心,合理设计可显著减少变形:
优化型腔与型芯结构
壁厚均匀化:散热片的筋条、基板厚度差异过大会导致冷却速度不同,产生内应力。设计时需尽量保证壁厚一致(允许误差≤10%),若需局部加厚(如安装孔),应通过渐变过渡(坡度≤15°)减少应力集中。
筋条布局对称:多组散热筋应沿基板中心对称分布,避免单侧密集或长度差异过大(如左右筋条数量、高度一致),防止冷却时因收缩不均导致翘曲。
增加加强筋:在基板边缘或薄弱区域增设横向加强筋(截面呈 T 型或 L 型),提高整体刚性,抑制变形(尤其针对大面积薄壁基板,加强筋间距建议≤50mm)。
合理设计浇口与溢流系统
浇口位置与数量:采用中心对称浇口(如中心直浇口、环形浇口),使金属液从中心向四周均匀填充,避免单侧冲击导致的流动不均;对于大型散热片,可采用多浇口(2-4 个,对称分布),确保各区域填充速度一致。
溢流槽与排气槽:在筋条末端、拐角等易卷气位置设置溢流槽(容积为该区域金属量的 1.5-2 倍),同时开设排气槽(深度 0.05-0.1mm,宽度 5-10mm),减少气孔和收缩缺陷,避免因局部组织疏松导致的变形。
优化模具冷却系统
均匀布水:在模具型腔和型芯内开设冷却水道,确保与散热片各部位的距离一致(通常 15-25mm),通水流量均匀(温差≤5℃),避免局部冷却过快或过慢。例如,筋条密集区域需加密水道,基板底部设置环形水道。
随形冷却:对复杂曲面散热片,采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随形冷却镶块,使冷却水路贴合零件形状,提高冷却均匀性,减少应力积累。
二、优化压铸工艺参数,减少成型应力
工艺参数直接影响金属液填充、凝固过程,需通过调试找到平衡:
控制填充与压射参数
填充速度:采用 “慢 - 快 - 慢” 分段填充:初始阶段慢速(0.5-1m/s),避免金属液冲击型腔导致湍流;中间阶段快速(2-5m/s),确保筋条等薄壁区域充满;最后阶段减速(0.8-1.5m/s),减少卷气。
压射比压:根据材料选择合适比压(铝合金通常 30-80MPa),比压过低易导致填充不足、缩松;过高则会增加模具应力和零件内应力,加剧变形。建议通过试模确定 “临界比压”(刚好充满且无缩松的最小比压)。
模具温度:预热模具至合理温度(铝合金模具通常 150-250℃),并保持稳定。温度过低,金属液流动性差,易产生冷隔和应力;温度过高,凝固时间延长,零件易粘模变形。
优化凝固与开模参数
保压时间与压力:保压时间需覆盖零件凝固的 80% 以上(通常 5-15s),保压压力为压射压力的 60%-80%,确保补缩充分,减少缩孔缩松导致的局部收缩不均。
开模时机:待零件充分凝固(表面温度降至 200-250℃以下)再开模,避免因强制脱模导致的塑性变形。对于复杂结构,可设置延迟开模(1-3s),让零件在模内自然收缩释放部分应力。
三、合理选择材料与热处理,降低内应力
材料选择
优先选用低变形合金:如 ADC12(铝合金)流动性好、收缩率低(1.0%-1.2%),适合复杂散热片;若需更高强度,可选用 A380,但需严格控制杂质含量(铁≤0.8%,避免形成硬质点导致应力集中)。
控制合金成分均匀性:熔炼时确保成分波动≤0.5%,避免因成分偏析导致的局部性能差异和收缩不均。
时效处理消除应力
对变形敏感的散热片,压铸后进行低温时效处理:将零件加热至 120-180℃,保温 2-4h,缓慢冷却(≤50℃/h),通过原子扩散释放内应力。例如,铝合金散热片经 150℃×3h 时效后,残余应力可降低 30%-50%。
避免高温热处理:压铸铝合金(如 ADC12)通常不进行淬火处理,高温会导致晶粒粗大,反而增加脆性和变形风险。
四、改进后处理与工装设计,矫正变形
整形处理
专用工装矫正:对轻微变形(≤0.5mm/m),使用与零件形状匹配的整形工装(如平板模具),施加一定压力(5-10MPa)并保持 10-30s,利用金属的塑性进行矫正。注意压力不可过大,避免产生塑性变形或裂纹。
热整形:对变形较大的零件,可在时效处理时同步整形 —— 将零件固定在工装内,随炉升温至 150-180℃,保温时通过工装限制变形,冷却后释放,矫正效果更稳定。
合理的后加工工艺
若需铣削、钻孔等后加工,应分步加工:先粗加工去除大部分余量(留 0.5-1mm 精加工余量),放置 24h 让应力释放,再精加工至尺寸,避免一次性加工导致的应力释放变形。
加工时采用对称切削:例如铣削基板两面时,每次切削量相等(如每面各切 0.3mm),减少单侧去除材料导致的弯曲。
五、生产过程的其他控制措施
模具定期维护:定期检查模具型腔、型芯的磨损情况(尤其是分型面、浇口位置),磨损超 0.1mm 时及时修复,避免因模具间隙不均导致的填充偏差。
零件存放与搬运:压铸后的零件需水平放置(避免悬挂或堆叠),使用专用托盘(带定位槽),防止重力导致的变形;批量存放时,每层用隔板分隔,高度≤5 层。
统计过程控制(SPC):定期测量零件关键尺寸(如平面度、垂直度),记录变形数据,通过控制图分析趋势,及时调整工艺参数(如冷却水温、压射速度)。

返回顶部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人:易小姐
  • 手 机:189-4475-0970
  • 地 址:东莞市东城区温塘砖窑工业区
  • 手机站二维码
    手机站二维码
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• 小程序二维码
    小程序二维码

Copyright @ 2021 东莞市富锐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访问量:【百度统计】 粤ICP备09100547号
技术支持: 【东莞网站建设】 【后台管理】 【GMAP】
关闭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404 Not Found

404 Not Found


nginx